当前所在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私人财富管理师|储蓄搬家潮起,财富管理格局迎新变

2025-06-03

2025年5月,中国金融市场迎来新一轮利率调整周期。随着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中小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字头”时代,曾经被视为 “安全港湾”的传统储蓄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低利率环境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居民财富配置逻辑悄然生变,一场关于“存款搬家”的资产再平衡运动正在展开,而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市场主体对收益的重新考量,更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信号。

利率下行通道开启:从 “存款高地”到“全面普降”的传导链

5月20日,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银行及招商银行率先打响降息 “第一枪”,将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至0.95%。这一调整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紧随其后,同步下调各期限存款利率;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城商行于5月27日跟进,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低至1.35%;新安银行、裕民银行等民营银行更是大幅调整,三年期定存利率最大降幅达40个基点,曾经的“存款高地”风光不再。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存款利率调整遵循 “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 ——中小银行”的传导路径,这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银行负债管理的主动调整。中小银行因品牌影响力较弱,过去依赖高息揽储,但在当前经济周期下,债券、同业存单等资产收益率下行,叠加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 的历史低位,降低存款成本成为稳定盈利的必然选择。

邮储银行高级研究员娄飞鹏进一步强调,降低存款利率不仅是应对息差压力的需要,更是为实体经济让利的重要举措,通过 “降低负债成本 — 稳定银行盈利 — 增强放贷能力” 的传导机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存100万五年期,利率能有4.5%,现在同样的本金存五年,利息少了三分之二。”北京储户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普通投资者对利率变化的最直观感受。

数据显示,国有大行五年期定存利率已从三年前的2.75%降至如今的1.5%左右,中小银行虽稍高但普遍低于2%。曾经被视为“躺赚”的定期存款,其实际收益已难以抵御通胀压力,“保本但不增值” 的困境促使越来越多储户开始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储蓄搬家潮起:从“被动储蓄”到“主动理财”的观念嬗变

在微博、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银行理财怎么选”“存款搬家指南” 等话题热度连日攀升,年轻投资者成为讨论主力。

95后白领李女士在小红书分享称:“发现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05%,1万块钱存一年利息才5块,还不如放货币基金。”数据显示,截至 2025年4月,蚂蚁财富平台已有937万90后、00后配置了“新三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这一群体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主动管理财富”的新理念。

低利率环境催生了理财需求的结构性转移。中信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4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增长7.35%,达31.3万亿元,创年内新高,预计年末将突破33万亿元历史峰值。值得注意的是,理财规模增长并非简单的“存款平移”,而是伴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微妙变化。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研究员杨海平分析指出,年轻投资者正从 “绝对安全” 转向 “相对安全”,在资产组合中加入债券基金、“固收+”产品等,以适度风险换取收益提升,这标志着中国理财市场正从 “保本时代” 迈向 “配置时代”。

尽管理财讨论热度高涨,但银行一线却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景象。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来咨询理财的客户并没有显著增加,很多中老年客户还是觉得存款‘看得见摸得着’更安心。”这种分化既源于投资习惯的代际差异,也与渠道变革密切相关。农商行人士透露,年轻客户更多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产品,而中老年客户仍依赖线下网点,这导致传统银行的理财咨询量未能同步激增。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上理财平台的兴起,正在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重构财富管理的生态格局。

资产配置再平衡:从“单一储蓄”到“多元组合”的策略转型

随着存款利率走低,理财产品的收益也面临 “水落船低” 的压力。数据显示,5月以来已有上百只银行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部分固收类产品预期收益跌破1.5%。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在“资产荒”与“降息潮”的双重挤压下,投资者需摒弃“躺赚思维”,树立“收益与风险匹配”的理念。以10万元资金为例,若全部存入三年期定存(利率1.3%),年收益仅1300元;而配置5万元货币基金(年化2%)+3万元债券基金(年化3%)+2万元黄金基金(年化4%),组合收益可达2300元,但需承担一定波动风险。

面对“存款搬家”趋势,银行正加速理财业务转型。部分银行推出“智能存款+理财”组合产品,允许客户设定阈值自动将活期资金转入货币基金;券商则加大定投服务推广,通过“基金投顾”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配置方案;保险机构也适时推出 “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以锁定长期收益吸引投资者。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持续强化投资者教育,引导市场树立“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理念,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市场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挑战在于传统储蓄模式的收益空间被极大压缩,机遇则体现在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工具正日益丰富。正如董希淼所言:“低利率环境下,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通过科学配置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才能在财富管理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存款搬家”的本质是居民财富从“被动储蓄”向“主动投资”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或许伴随阵痛,但终将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为实体经济注入更持久的活力。当储蓄不再是唯一选择,当理财成为生活常态,一个更加理性、多元的财富管理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Copyright © 美国私人财富管理协会北京代表处.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苏州网站建设 京ICP备202203622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