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家庭资产规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今天将基于最新宏观数据和行业洞察,为大家提供一份实用的家庭资产配置参考。
降息大环境下的财富新格局
2024年,"降息"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词。我们经历了LPR的三轮下调,5年期LPR从"4字头"降到"3字头",见证了国债、存款利率纷纷跌进"1%时代"。
而这远非降息的终点。2025年央行工作会议提出将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我们的存款在银行里持续缩水,仅仅依靠银行存款利息已无法让人安心"躺平"。
货币基金收益率也在持续下滑。市场上目前已经有38只货币基金收益率直接跌破1%,2025年预计还会进一步下调。
去年12月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会议通过的两则倡议,将非银同业的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意味着余额宝、银行宝类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继续下调,控制在1.5%及以下。
国债收益率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12月初,十年期国债利率还在2%徘徊,可到了12月31号,已经跌破了1.7%!作为无风险利率的基准,它的下降引发市场一连串的利率下行,包括银行定存、同业存单等。
主要投资渠道表现与展望
1. 房地产:分化加剧的时代
有人问,2025年楼市会不会回暖?目前可以看到强二线城市有一定的回暖,但未来市场会继续分化。
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预计还能保持保值功能,因为人口不断流入,需求相对充足。而人口不断流出的城区或地区,则可能面临下降风险。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新市民会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性租房和公租房,这已成为一种趋势。投资房产已不是过去的黄金时期,需要谨慎选择。如果目前持有多套房产,建议综合判断,适当变现。
2. 股市:结构性机会显现
关于2025年股市行情,综合各大机构判断,预计将延续"慢牛"格局。
从政策方面看,从《国九条》开始,"耐心资本"入场已成定局。比如保险资产,新增保费的30%可能投入股市。而保险预定利率下调后,分红险预计将成为主流。
普通投资者是否可以参与股市?权益类资产可以配置,但一定要理性,且坚持长期投资。当然,如果你的风险偏好是安全稳健型,接受不了亏损,那么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工具。
根据多家券商机构的最新研判,2025年9月A股市场预计将延续"慢牛"格局,但上涨斜率可能较8月有所放缓。当前市场处于"内外货币宽松预期、微观流动性充裕"的环境,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超过90%,这将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为国内货币政策创造更大空间。
03 家庭资产配置策略
在做资产配置时,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各类资产的特性,然后才能根据这些特性做组合配置。资产大致可以分为权益类、固收类和现金类三大类。
标准普尔家庭资产四象限图是全球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家庭资产配置准则,根据资金用途把家庭资产分为四大类:
1. 要花的钱(10%)
这是我们随时都能取出来的钱,用于满足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的开销,至少应支持3-6个月正常生活的开支。这笔钱对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因此往往以活期理财等容易变现的形式存在。
2. 保命的钱(20%)
用于应对家庭突发的大额开销,特点是专款专用,对于增强家庭财富抗风险能力有巨大作用。这笔钱一般以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寿险等保险形式存在。
3. 生钱的钱(30%)
为家庭博取高收益的账户,特点是潜在的高风险、高回报。这笔钱往往以股票、基金、投资性房地产等形式存在。需要在家庭可承受范围之内运作。
4. 保本增值的钱(40%)
为我们构筑"安全垫"的账户,特点是长期、低风险、稳定收益、保本增值。在这笔钱的运用上,安全第一,收益其次。这笔钱一般以债券、年金保险、信托类资产等形式存在。
保险产品在资产配置中的特殊价值
在降息环境下,保险产品因其长期锁定利率的特性,成为家庭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为例,其核心优势是:下有保证部分+上有分红部分。既有固定的收益(写进合同),也有浮动收益(每年公布分红实现率)。
虽然分红具有不确定性,但在长期投资中,分红的累积效应可以增强整体投资回报的稳定性。即使某些年份分红较低,长期来看,分红的平均收益仍有可能提升整体的投资回报率。
例如:35岁女性,每年交10万,交3年,投保一份分红型增额终身寿,收益如下:
此外,寿险还附加了身故保险金,有一定的杠杆作用,三年交产品预期红利回本是第5年,资金也比较灵活。
写到最后
在降息和通缩的大背景下,资产规划更需要稳健。无论当下环境如何,家庭资产都需要组合配置,短期、中期和长期一起规划。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好的做法永远是:规避大风险,资产组合规划。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降息周期中,保持理性和耐心,做好资产配置,才能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财富增值的本质在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资金恰当配置于具有长期增值潜力的资产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风,是家庭资产配置的最高智慧。
客服电话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