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 年首批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正式公布,一系列破解市场主体发展难题、激发行业活力的实践成果新鲜出炉。
其中,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共同推动建立的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机制成功入选,成为全国首个明确不动产、股权等信托财产登记路径与办理流程的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长期制约信托行业发展的财产确权难题,为全国信托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 “北京样板”。
01、立法先行:筑牢机制建设 “制度基石”
信托财产确权难,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依据。为响应国务院《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要求,2024年11月,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将“探索建立不动产、股权等作为信托财产的信托财产登记及相关配套机制”正式写入新修订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这一举措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从制度层面扫清了机制建立的障碍,让信托财产登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02、机制创新:打通财产登记 “关键堵点”
长期以来,非资金信托财产(如不动产、股权)因缺乏明确的登记路径,权属关系模糊,成为制约信托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针对这一痛点,北京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市场监管局经过多轮调研与沟通,创新性出台《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和《关于做好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
这两份专项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明确了不动产、股权作为信托财产的登记路径与办理流程,确立了“信托产品预登记 — 签订信托文件 — 信托财产登记”的“三步走” 模式。
通过在不动产权证书附记栏标注信托信息、在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体现信托属性的方式,将北京辖区内的不动产、股权正式登记为信托财产,实现了国内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机制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彻底打通了信托财产确权的“最后一公里”。
03、赋能企业:开辟资产管理 “全新路径”
机制的落地,最终要服务于市场主体发展。
在股权信托领域,朝阳区率先实践,将破产企业股权装入信托,通过信托机构的专业管理与资本运作,成功帮助企业实现破产重整,不仅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实现了全国首例股权信托财产登记的落地。
截至目前,朝阳、通州、昌平三区均已涌现股权信托财产标注案例,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这一机制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一方面,为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优化治理结构、改善融资环境提供了新渠道;另一方面,明确的权属关系有效激活了资产流动性,助力企业通过信托工具实现资产优化与价值提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4、释放红利:扩大政策辐射 “示范效应”
为让创新机制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北京市以典型案例为蓝本,多维度加强宣传引导,持续扩大政策触达率、惠及面与辐射半径。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线上线下同步解读“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落地情况,生动展现金融服务社会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市市场监管局还联合北京金融监管局,面向各区登记机关及辖内信托公司开展《关于做好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从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讲解,确保基层工作人员懂政策、会操作,企业与机构知政策、能受益。
目前,这一创新机制已吸引全国多地积极借鉴,“北京经验”正在向全国辐射,为推动全国信托行业规范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贡献着重要力量。
客服电话
客服微信